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
2021-03-22 11:46:38
  • 0
  • 0
  • 1

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有清晰的发展思路

余永佳

历史车轮滚滚向前,时代潮流不可阻挡。“十四五”我国将在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、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等方面,取得重大进展和新的突破。

客观而言,新型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,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宜居、宜行和宜业。尽管各城市都雄心勃勃地制定了高起点的中长期远景规划,然而统领城市科学应对人口、资源和环境挑战的总体思路,却仍欠清晰;一些必须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城市住行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目标,依然显得不够完善和明确。

例如:

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、容积率、建筑密度、道路面积率、路网密度、汽车容量、街区面积、蓝绿空间占比的合理区间……。迄今为止,上述决定城市发展质量和兴衰的规范性指标,大多仍未能板上钉钉和精准定位,这就或多或少地会给未来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征程带来遗憾和波折。

房屋建筑、道路、停车场的创新模式,宜居、宜行、宜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新格局……,同样缺乏科学可行的规划细则,各城市距离实现最优发展目标的彼岸,尤其是彻底破解城市住行两大世界性难题的方案和时间表,始终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路漫漫、雾蒙蒙的感觉。

一、人口密度、容积率等合理区间

为防控土地资源粗放开发、住房短缺、交通拥挤、就业困难、生态恶化等城市病,必须健全和完善人口密度、容积率、建筑密度、道路面积率、路网密度、汽车容量等城市发展指标。

1、人口密度

人口密度与城市繁华度、人均GDP以及综合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,与城市人均建设用地、人均基建投入以及人均商务成本呈负相关关系。中国人多可耕地少,城市应保持科学合理的人口密度。

最近二十年的城镇化建设,一方面是各城市降低人口密度的呼声不绝,另一方面却出现了城市建成区土地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增长速度、人口密度递减下滑的新偏差。其中人口密度低于1万人/平方公里的城市占比高达80.8%。

由于受环境和土地因素的制约,中国内地城市既不应片面推崇马累(12.6万人/平方公里)、达卡(4.2万人/平方公里)以及澳门花王堂区(10.8万人/平方公里)式的人口高密度发展模式,也不能为了过分追求田园化生活方式,大手笔开发人口密度低于10000人/平方公里的城区。早在十多年前,我国内地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就超过了130平方米,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.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.3平方米的水平。这种粗放式的城市开发行为,理应引起各城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。

根据国情,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的合理区间应保持在10000-25000人/平方公里区间内。

只要职住合一、功能混合、交通生态健康、独立生活圈和产业规划布局合理,中国城市就能在宜居、宜行、宜业、宜购、宜乐、绿色、环保等方面充满朝气和生机。

2、容积率

中国城市容积率的合理区间是1-2.5。即建成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房屋建筑总面积为1000000-2500000万平方米,租赁房、商品房、写字楼、产业房、公共用房等占比合理。

3、其他

城市建筑密度<15%。

道路面积率为20-30%。

路网密度以4公里/平方公里为宜。

汽车容量:中国已进入汽车社会,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。放眼数十年,中国城市必须顺势而为,加快共享智能汽车的普及转型发展步伐,百人汽车拥有量为20辆,建成区每平方公里的汽车容量上限是5000辆。

街区面积:街区是市民的独立生活圈。若面积过大,就无法适应“可步行”要求;面积偏小,则难以完善“购、教、卫、娱”等配套设施。方格状的城市路网将建成区一分为四,每个街区面积应控制在175000-200000平方米范围内。

蓝绿空间占比约50%左右。

当然,上述指标的合理性目前还存在着诸多争议。真理越辩越明,这可以在“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”讨论声中逐渐形成新的共识。

二、房屋建筑、道路等创新模式

各国城市历经数千年沧桑,房屋建筑和道路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和实现历史性变革。

1、房屋建筑

城市房屋建筑以底层架空工艺为主旋律,宽间距,绿色庭院化,通风采光一流,高低错落有致,传承历史文脉,彰显城市基因和个性魅力。

严格控制100米以上的超高层,同时少建和不建低层、别墅等土地高消费建筑。

2、道路

机动车道、非机动车道、人行道“三分离”,封闭型结构,单一化行车或步行功能,交通节点立体交叉,道路无拥堵源。

3、停车场

建立有序停车、有偿停车、入库停车以及以空中停车场(库)为主、地下和地面建筑物架空层为辅的城市停车新秩序。

三、厘清城市可持续发展思路

按照传统的“路房分离、职住分离”以及交通道路“结构开放型、功能多样化”城市发展思路,中国城市是很难高标准实现“宜居、宜行、宜业”奋斗目标的。只有厘清城市可持续发展思路,敢于走发达国家没有走过的“路房合一、畅行路网”创新之路,合理开发和利用城市道路上方空间资源,实现道路结构和功能的提质升级,才能高效化解和治愈城市病,走出城市住宅建设房价高企、两极分化以及交通治堵事倍功半、久战不胜的困境,进而获得提振经济和推动城市高水平规划、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原动力,使城市更加春意盎然和活力四射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